谨防输入性疟疾,持续巩固消除成果
2023年4月26日是第16个“全国疟疾日”,今年的宣传主题为“谨防输入性疟疾,持续巩固消除成果”。
(图片源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)
一、什么是疟疾?
疟疾(Malaria),俗称“打摆子”、“发疟子”,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,主要通过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叮咬导致感染。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高度流行区。
二、疟疾的主要症状是什么?
疟疾发作时首先会感到全身发冷,然后发热,体温可超过40℃,伴有头疼,发作数小时后会大汗淋漓。出汗后体温会恢复至正常水平,间隔1-2天后会再发作一次。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意识混乱、昏迷、休克以及肝、肾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症状。部分患者的症状不典型,只有发热、头痛、乏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。
三、疟疾是怎样传播的?
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。按蚊叮刺吸入患者或带虫者的血后,叮刺再吸入正常人的血时,就会将疟原虫传给后者。
疟疾的流行与当地的温度、雨量是否适合蚊虫和疟原虫的发育、繁殖关系密切。疟疾流行的季节往往气候温暖、雨量较多,蚊虫能大量繁殖。
非疟疾流行区的人对疟疾抵抗力弱,当进入流行区时易感染疟疾。
四、如何预防疟疾?
疟疾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,避免按蚊叮咬是预防疟疾最简便有效的措施。在疟疾流行区,户外工作时尽量穿有防护作用的衣物,暴露在外的皮肤可涂抹驱蚊剂;居住场所使用蚊帐、纱门、纱窗,睡前在卧室喷洒灭蚊药;打扫周围环境,清除垃圾、杂草,填平污水坑,做好灭蚊工作。
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高度流行区,出国前应当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,做好避免蚊虫叮咬的预防措施。
四、疟疾是可防可治的吗?
疟疾是可防可治的,有专门针对疟疾治疗的药物,早期诊断和规范服药是治疗疟疾的关键。但如果治疗不规范则有可能会再次发作,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因病情延误而危及生命。
在国外,特别是在非洲和东南亚等地有发热症状时要尽早就医。回国后也不可大意,因发热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生曾去过非洲、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。